什么是五线谱结构感?
对五线谱结构的认识,是建立一个识谱的底层框架,帮助你更好,更快的识别谱上的音是什么,从而提高认谱和视奏的能力。
什么人需要建立五线谱结构感?
任何刚开始学钢琴的人。
2. 认谱慢,无法或难以直接视奏当前水平曲目的学生。
3. 认为自己对图示音程/和弦,需要先分开去看每一个音是什么,再一起弹下去的学生:
一步步开始建立五线谱结构感
1、五线谱基本元素:线间结构
五线谱具有5条线,4个间;每条线、每个间都有固定的名称(如第1线、第3间),依次从下往上排列,在低音谱表中规律相同。
在这里要学会用规范的名称定位音符所在的位置。如中央F在高音谱表第1间;中央C在高音谱表下加1线,等等。
2、几组必背音
成人刚接触五线谱时,都能马上学会一个能力:要找一个没见过的音,只要根据已认识的音往上或往下一个个数即可。
所以我们应当建立几组必背音,作为我们五线谱结构框架的基础。
(不要觉得这里的背是一种死板的方法,因为对五线谱熟悉的本质本来就是记住了每一个位置应该是什么音,因此前期背是必要的,后期才能融会贯通。)
我建议的几组必背音,先记住它们:
1: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的CEG(135)
2:用FACE(4613)记谱法(单词face=脸),记住高音谱表中1234间的音
3、级进与跳进
这个是成人刚开始学习认音时,能在短时间内直接领悟到的一个音符的前后关系。
虽然简单,但我们是还要用明确的"知识",来代替原先难以描述的、模棱两可的"感觉"。因此我们要记住并理解它们的专业表述和确切的原理。
级进:在五线谱上表示为线-间、或者间-线的关系,在键盘上则代表相邻白键之间的递进。
跳进:在五线谱上表示为间-间、或者线-线的关系,在键盘上则表示两个音之间跳过一个白键。
在练习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把五线谱上对级进跳进的识别,和键盘上的手位感结合起来,并且根据声音反馈判断自己的弹奏是否正确。建立起"眼-手-耳"三位一体的连接。
掌握级进和跳进的内容后,在一连串的跑动旋律中,我们可以仅认第一个音,就能比较轻松地对后续的音符进行连贯的逻辑定位;对于一个比较偏远的音,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快速跳进的方式定位它。
4、音程
建立音程距离的结构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音程表示两个音之间的距离。在键盘上随意弹下两个音,就是一个音程。他们之间距离的单位,用"度"表示。比如三度、五度、八度等。
而我们在识谱中的认音过程,究其根源,不过是判断一起弹的几个音(和声音程)、或者弹完当前音的下一个音(旋律音程)是什么的这个过程,都属于音程能解释的范畴。
所以建立五线谱结构感的这一步,就是熟悉各个音程度数之间的线间结构和距离观感,可以很快的根据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和线间关系,判断它们需要跨越的度数,然后在键盘上弹出对应的度数。
今天我们就把所有八度内的所有音程揪出来,看看它们的线间关系究竟如何:
二度:线间不同(线间、间线),一起弹时音符斜向排列,之间没有间隔,相当于级进。
三度:线间相同(线线、间间),一起弹时音符垂直排列,之间没有间隔,相当于跳进。
四度:线间不同(线间、间线),线间关系与二度相同,但中间开始出现间隔空间。
五度:线间相同(线线、间间),线间关系与三度相同,但中间开始出现间隔空间。
六度:线间不同(线间、间线),线间关系与二度相同,间隔比四度的大。
七度:线间相同(线线、间间),线间关系与三度相同,间隔比五度的大。
接下来,我们可以对他们的线间关系归类,把相同的归到一起,便成为两组:
线间相同组:三五七度
线间不同组:二四六度
音程判断逻辑:
确定当前两个音的线间关系相同时,一定是三五七度。两个音符贴在一起,就是三度;没贴一起,基本是五度;长得特别开的(间隔中包含了完整的两个间或两条线),那就是七度。
确定当前两个音的线间关系不同时,一定就是二四六度。两个音符贴在一起并斜向排列,就是二度;没贴一起,距离适中,就是四度;长得比较开的,就是六度。
我们来举例测试一下判断过程:
判断顺序:线间关系不同,属于二四六度 → 中间有缝隙,排除二度 → 距离较开,排除四度,应是六度。
判断顺序:线间关系相同,属于三五七度 → 音符没贴一起,排除三度 → 中间没有完整的两个间或两条线,排除七度 → 五度。
判断顺序:从最简单C开始,与中间音线间关系不同,得出是四度 → 上面两个音符贴在一起,三度 → CFA(146)。
检验一下自己能否快速辨认音程度数吧:
和声音程:
旋律音程:
5、更高级的识谱结构感
更高级的识谱结构感,涉及到调性、三和弦、七和弦、和现转位、和声功能等多个维度。有空会再慢慢整理和细讲。
结语
由于成人理解能力较高,知识吸收快,在没有知识框架的情况下,经历过大量的练习,也能够举一反三地悟出一些框架知识来。
所以即使很多老师不教这些,练琴时间堆够了量,是有一部分人能够悟出以上的这些逻辑来的。
但即使经过大量的练习,还是会有一大部分人会处于另一种情况:能够get到这些知识框架和概念那种难以言表的、模棱两可的"感觉",却没办法用清晰的逻辑描绘这个知识。
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先学在前头,再用这些知识来高效弹琴呢?
作者:知乎@阿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