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可夫斯基,PI(Pyotr lich Tchaikovsky,1840.5~1893.11)19世纪俄国作曲家。1840年5月7日,彼得·伊里奇·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一个矿山工程师家庭。他的母亲受过系统的法国教育,是一位颇具音乐修养的人。
柴可夫斯基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,4岁开始跟母亲学钢琴,6 岁参加演奏会,10 岁时被送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去读书,在法律学校学习的同时,柴可夫斯基又从钢琴家寇恩丁格尔学习钢琴。1859 年,法律学校毕业后在司法部任职员。1862年,柴可夫斯基辞去司法部职务,进入俄国刚刚创建的第一所音乐学院作曲班学习。1865年,他以银质奖章获得者身份由学院毕业,从此踏上了音乐家的道路。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,达十二年之久。这时,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。柴可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主要作品有∶ 歌剧 4 部;舞剧《天鹅湖》(1876);交响曲3部;标题性管弦乐作品3首,代表作为幻想序曲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(1869);降b小调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(1875),包括《四季》(1876)的一些小型钢琴曲;四重奏3首,包含"如歌的行板"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(1871 ),及许多浪漫曲等。
1877~1887年进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成熟时期。1877年,他与女学生安托尼娜·伊凡诺夫娜·米留科娃结婚,但是柴可夫斯基的至今已成定论的同性恋症意味着这个婚姻的失败。大约在这同一时期,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——娜婕达·冯·梅克(Nadezhda von Meck),她是一个富翁的遗孀,酷爱音乐,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艺术家。她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6千卢布的经济资助,使柴可夫斯基能摆脱教学工作而专心从事创作。梅克夫人与柴可夫斯基的友谊维系了十四年,但从未见过对方,只作书信的来往。这一时期柴可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有∶《f小调第四交响曲》(1877)和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(1878);歌剧《叶甫尼·奥涅金》(1878);1880 年相继发表了著名的管弦乐曲《意大利随想曲》和《1812年序曲》;80年代前期,他还继续创作出许多作品,如《曼弗雷德》交响曲(1885)、大合唱、管弦乐组曲、室内乐和浪漫曲等。
1887~1893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顶峰时期。188~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、捷克、法国和英国,与勃拉姆斯、格里格、德沃夏克、古诺、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。1891 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,获得很大成功。1893年6月,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的荣誉称号。1893年11月6日去世,下葬于亚历山大·涅夫斯基修道院墓地。柴可夫斯基晚年的重要创作有∶ 舞剧《睡美人》(1890)和《胡桃夹子》(1892);歌剧《黑桃皇后》(1890);《e小调第五交响曲》(888)和《b小调第六交响曲》(1893)。《b 小调第六交响曲》,别名《悲怆交响曲》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部交响曲,也是反映他的世界观和艺术成就的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