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学生经常是一开始学的时候,兴趣浓厚,积极的练琴,配合老师,但时间长了,就会坚持不住,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,不能度过钢琴打基础比较枯燥的阶段,最终放弃,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,小孩子学钢琴,如果能每时每刻都自发地保持很强烈的兴趣和愿望,这是最理想的状态。理想的事情往往不是普通的情形。何况,钢琴练习过程中,的确包含有相当分量的带有机械性的、单纯技术性的内容。这种练习,即使成年人也需要一定的效力才能坚持下来。平心而论,我们对孩子们是不能过于苛求的。然而,完全抛开了这种练习,学钢琴差不多就是一句空话。这就产生了一旦缺乏练琴兴趣时,如何引导的问题。
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以下几方面尝试:
(1)每天的练琴时间最好严格固定下来,而且轻易不要变动。这样,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,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:练琴,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。这虽然不等于兴趣,却可能“习惯成自然”,保持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。
(2)明确目标有时会带来兴趣。应当让学生明确练琴是为达到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、一两个而不是过多的要求。只要孩子达到了那一两个要求,就要鼓励、表扬。让孩子觉得学钢琴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或很费力而不讨好的。
(3)教学选材上,有两类材料:一类是必弹的,另一类是选弹的。必弹的,包括有某些引不起兴趣的内容。可以适当少而精,但不能取消。选弹的,则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。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,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。
(4)可以让缺少兴趣的孩子观摩年龄接近的孩子的钢琴课,听到比自己好的,会激发起“争强好胜”的上进心来;听到比自己差的,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,这也可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。
(5)对懂事多些的孩子,也可以直接讲道理,进行思想教育。比如,孩子们大都爱着舞蹈,告诉孩子,演员们为了能在台上跳出美妙的舞姿,平时,一个简单、桔燥的踢腿动作,每天都要做上几百次,这和我们在琴键上训练正确的动作是一样的。培养毅力、耐力,树立通过艰苦努力争取美好目标的思想,这也是学习钢琴的意义之一。
(6)作为教育的手段,在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有时,也不娘索性将钢琴课暂停一个短时期。经验告诉我们,暂停一段后,孩子们还会再度想起钢琴来。
当以上的尝试都不奏效时,就要考虑“压力”了。
压力,指某种强制性。
孩子毕竟是孩子,难免贪玩。完全靠自发性、随意性,听之任之,就等于否定了教育。
钢琴艺术所需要的技术技巧,那怕是音乐天分很高的人,也不会在绝对轻松偷快中学得,非经持久的日日磨练,难以掌握。
因此,在一定的前提下,适度的压力应当是允许的,例如纯属困懒惰、贪玩、任性而无理不练琴时,就应在讲清道理的同时,施之以适度的压力,也就是非练不可。所谓适度,是说不要搞体罚、责骂。毕竟,学钢琴是一种美育。不能用不美方式达到美育的目的。分享: